top of page

恕道──以心證心的悲願

作者: 傅一航

學校: 國立彰化高中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自古迄今,即承載著每個朝代最慈悲的願想。在浩瀚宇宙中,它毫不停歇地向前奔流,有時流過寬闊的江面,漂浮著繽紛的落英,應和著啁啾的鳥鳴,譜出一段精彩動人的水舞、一個和樂的太平歲月;偶爾轉進低潮幽谷,在風雨飄搖下,憑藉著斑斕星輝以夜航,縱使只剩涓涓細流,仍隱隱躍動,靜靜等待人心覺醒。千百年來,它流淌過每個人的心房,無論布衣黔首,抑或王公貴族,心底都曾激起美麗的浪花,泠泠作響。


        中國第一位平民教育家──孔子,於紛亂的時局下,提出以心證心的義理──恕道。在人人只求一個穩定依附的年代,它彷彿溫暖的避風港,給予真情的關懷,又如暮鼓晨鐘,警人心智。恕道是「仁」的展現,具有博施濟眾的精神,強調推擴己心,人我互通,可簡分為兩個面向,一為消極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為積極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即同理心之體現。周文王姬昌視民如傷,是故天下歸心,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百姓安居樂業;孔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對他人哀慟之心感同身受,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因此千年來無不仰望他的偉大行誼,他慈悲的處世態度,是我們一生師法的目標。一個人若有惻隱之心,能接納萬物蒼生,對群體而言,將是一大助益;可惜現今社會,人情澆薄,往往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感受,無法設身處為人著想,以致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在你我眼前一幕幕的上演,譬如:時下年輕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佔據博愛座,使老弱婦孺得不到溫情的禮讓,試想當他們年老體衰時遭此冷漠對待,又作何感想?常言道:「當我們善待他人時,同時也是善待了自己。」誰都不想被別人加諸己身所不欲之事物,唯有真誠對待他人,用「心」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設想,才是仁者最柔情的胸懷。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推己及人的精神。現代人往往獨善其身,殊不知眾人皆好才是最好。杜甫僅有一間破敗漏雨的茅屋容身,卻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淑世襟抱;宋代范仲淹無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繫社稷安危、四海黎民;獲選時代雜誌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賣菜阿婆陳樹菊,僅有微薄收入,但她省吃儉用、行善不輟,將所賺的錢全數捐給育幼院或學校,給予國家未來的棟樑一份溫情,為日漸冷漠的社會注入一股暖流。往聖今賢,擴充愛己的心去愛別人,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正是立人達人的表現,我們也當效法,從關懷身邊的人做起,並向社會陰暗的角落伸出援手,如此不僅溫暖了別人,更溫暖了這有情的世間。
人與人的相處,在於心和心坦誠相待,並保有對家國社會的熱情與關懷,恕道這個宏願,知易行難,其展現的正是對於人生的一種智慧和態度,足以滋養現代人的心靈,可使我們從中汲取養分,潤澤人生。
讓我們繼續讓這條江河奔流,流過每個人的心房,直到千秋萬載吧!

© 2023 by Uniting Church Arizo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