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恕與寬

作者: 許明玥

學校: 復興商工職業學校

        《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當中所指「畢生奉行的道理」就是「恕」。所謂「恕」,「恕者,忖也,忖度其義於人」,根據朱熹《論語集注》的解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恕」就是指「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從自己的感受而向外擴散,進而念及他人的感受。然則人本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態待人處事,不以自己所惡之事而加諸他人身上,這不但是孔子「恕道」精神之所在,更是個人修身之根本。進一步而言,當每個人都懷有這種顧念他人之心、容人之量,將會是社會邁向仁愛之開始。


        《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不但闡釋個人修養 (修身) 的重要性,更表明互諒互恕才能興家 (齊家) 建邦 (治國)。夫子教育的中心 思想就是待人以寬以容。若人人修身立德,把恕道積極地「推己及人」,便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臻至大同社會,天下為公的境界。


        總括而言,中國人恕道以「仁」為縱,「 恕 」 為 橫 , 縱 橫 交 錯 , 務 求 以 「 仁 」 推「恕」,以「恕」達「仁」。
中國文字裡「恕」字很有意思。「恕」就是如心。用現代術語講就是同感心。每個人都渴望被尊重,自己的聲音能夠被聽到。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別人羞辱。然而,當我的訴求不被接納、我的聲音不被聆聽、我的吶喊不被理會時,我會以一種怎樣的態度和手段來堅持我的訴求和繼續發聲?如何團結力量,在破舊立新的過程裡,不去製造新的傷害,新的怨忿和另一類的價值霸權?
「恕」讓他們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和訴求時,不去踐踏別人;
「恕」讓他們在批評執政者政策不當時,不去羞辱對方;
「恕」讓他們為人民爭取應得的權利時,不被自己的怒火所吞噬;
「恕」讓他們帶領群眾朝一個更健康和成熟的社會理想邁進,而不是為製造新一個殺戮戰場鋪路。
「恕」是人類邁向公義及和平社會,一個長久被人忽視和誤解了的核心元素。


        然而這份勇氣和氣度的前題還是「恕」!「恕」讓我對人性、對自己,對別人有深度的了解,看得通透;因為通透,才有量去信。「恕」幫助我懂得放下,放下一己的自以為是及成見。因為放得下,我們才騰到空間來欣賞別人。


        孔子提倡「恕道」,其實佛陀的「慈悲」,耶蘇的「博愛」,也是恕道。佛教講「怨親平等」,耶穌講「愛你的敵人」,儒家講「泛愛眾,而親仁」,都是恕道。


        呂坤說過:“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任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告訴我們的,也是“恕”道啊!


        懂得欣賞中國文化的「忠」、「恕」、「孝」、「愛」。「得饒人處且饒人」不是弱者的表現;能忍一時之氣,與千人和好才是君子之風。中華文化能傳承千古,互相互恕是重要元素。「和而不同」能助人立德修身,家和室諧,國定邦康。


        寬宏大量,放開怒氣,學會忍耐,一顆願意寬恕別人的善心,停止對冒犯者憤怒;把憤怒轉化成愛獻給對方,心性休養和諧,「恕者,忖也,忖度期義於人」以恩慈對帶傷害自己的人,寬恕是一種把怨恨和憤怒釋放的過程加上「愛」作為基礎。修養懂得放下,寬恕別人,關愛別人,善待自己─寬仁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寬恕與忘記,顧念他人之心,容人之量,身教放寬一點將視社會邁向人愛之開始──恕道。


寬恕是水, 給別人以清爽。
寬恕是秋,給自己以成熟。
寬恕是大海,匯集了涓涓細流灣灣江河,撐開無限的胸襟。
感悟“恕”道之美,會讓你我的活更精彩!

© 2023 by Uniting Church Arizo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