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恕道
作者: 劉成漢
學校: 台南一中
恕道
恕,為儒家所倡導之重要思想。而恕道,便是以「恕」字為奉行圭臬,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能推己及人、容人容物。總言之,恕道便是同理心的表現。
正如子貢所言:「我不欲人之加諸於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便是恕道思想的核心,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夠做到「推己及人」,有了同理心,便能瞭解對方的立場,進而求同存異、消靡紛爭,由恕推及仁,一字便能貫徹儒家道統的精神。
但國內知名教授李家同曾對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與猴子爭搶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李家同生氣了,並且斥責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處於社會上層的人士總不懂得貧困階層的痛苦,無法對他人的立場感同身受,又與一世昏君晉惠帝有何異同?現今社會只注重於舒適的生活環境,卻忽略了更為重要的心靈的教化,許多人在將優渥的物質生活視為理所當然之下,受盡貧苦折磨的生活是他們無法領略,以致於對另一端的苦難毫無知覺,也缺乏理解和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情心。
而恕道需如何培養?又在哪裡實踐呢?老子道德經中有提及:「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此句話說明了聖人以蒼生為念,不因個人主觀意識而有所偏袒、不為世俗偏見而渾沌其心,對任何人皆一視同仁,以仁、恕服人,無論是再窮兇極惡之人,都能潛移默化,使其歸回善良的本質。總而言之,恕道是無處不在的,端看一個人的心胸氣量如何了。
恕,單單一個字,但卻蘊涵了許多哲理,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而以何貫之,便是仁恕。有了仁恕,這世界便會河清海晏、歸於太平。我期許自己能夠將恕道謹記於心並終生奉行之,與朋友相助相讓;與家人互信互諒,做一個以仁恕行事、以仁恕服人、以仁恕交友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