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恕道

作者: 李其謙

學校: 台南一中

        恕道在中國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子貢曾問學於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復:「其恕乎。」由此可見在儒家是講究寬恕之道。也同於佛陀提倡的「慈悲」和耶蘇推廣的「博愛」;恕道其實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也是現代人所說的「同理心」。這同樣是古今中西的心靈準則,將此推廣至家庭、社會、國家,使人人都能以仁慈之心去對待他人。

        從古至今,恕道的存在俯拾即是,像東晉的庾亮擁有一匹不吉利的的盧馬,有人問他說:「為什麼不把牠帶到市集去賣掉呢?」他說:「假如我把這匹馬帶到市集去賣,一定會有買者,但他買回去以後,這匹馬一定會為他帶來很多困擾,我怎麼可以把我的災禍轉嫁到他人身上呢?」。還有孫叔敖小時後,為了不讓別人看到雙頭蛇,遭遇到和自己一樣的不幸,而勇敢地殺了雙頭蛇;到了現今社會,也有一位失學的台東菜販陳樹菊女士,每天省吃儉用,只吃醬油和豆腐乳拌飯,而一點一點將存下來的錢捐給國小蓋圖書館,希望讓台東小孩比自己更有機會得到平等學習的權利。這位菜販捐的錢,雖然不如大企業捐的多,但她卻因「推己及人」,而得到心靈上的富足! 也讓我們的社會角落裡,到處更充滿著和諧、友誼。由此可知從心裡發自內心的「同理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所產生的巨大的力量,才是讓整個社會良善可愛的最大動力。

        子貢靠著恕道成為大賢者,並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勝訓自我勉勵,但「己所不欲,卻施之於人」的例子卻不幸地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著;我們的社會裡常因缺乏恕道,而導致人民的道德偏差、人格扭曲。以至出現員工怠忽職守;私自在河水中排放污水、噪音、水污染、空氣污染,果菜農藥餘毒、塑化劑等等事件,都是一己私心所引起的種種社會和環境的亂象。輕則擾亂社會安寧,重則影響百姓生命並禍及後代子孫,進而影響至我們生存的環境,讓地球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如果不能「推己及人」,至少也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能避免自私貪婪所造成的惡果循環。

        綜觀上述人自私所引起的禍害,可以由提升恕道來避免。恕道的概念存在於不同的文化,被視為解決紛爭的最佳途徑。人類的品德境界,能具備站在他人位置的想像方法即「同理心」。省視自己的內心,常常「推己及人」不是偶爾才做,才能超越自我的一己之利,真正避免自私、貪婪。原諒別人,也等於化解自己的危機,讓恕道的芬芳在人類群體中擴散開來。而政府在制度面至少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維繫住,例如:設立調解委員會,來處理處理糾紛,消除人事之間的不平怨氣。制定對於生態環境友善的管理規章等等。讓百姓謹依恕道行事,一切都要靠著「恕道」的維繫和發揚,才能創造出一個讓我們生存,既溫馨又美好的家園。

© 2023 by Uniting Church Arizo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