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恕道的進退
作者: 郭遠川
學校: 花蓮縣私立海星高級中學
〈荀子.法行篇〉中記載孔子的一段話:「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士明於此三恕,則可以端終身矣!」恕道的定義明確,因為相較於「仁」的思想,這更是實體行為的規範,是儀禮的基礎。
長久以來,我們習於將恕道歸於一種心內自省的方式,記得「己所不欲,勿失於人」。它宛如金科玉律,使我們得以判斷對錯,藉著自我的角度,間接成一股龐大的社會氛圍。從學校的霸凌乃至社會上的犯罪行為,從師長、從輿論,我們最常聽見「如果別人也這樣對你,你有何感受」、「你是否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等諸如此類的質問。若非掩耳盜鈴之徒,這樣的恕道意識一旦覺醒,比起刑罰更容易讓人面對自己。彷彿往內心退一步,是非就鮮明起來,然後做出適當的抉擇,就像〈墨子〉所述:「恕,明也。」「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再退一步,更能因深刻反省而了解事情的前後因果絕不能完全歸咎於一方,他人的過失就是自身的反鏡,正如孟子所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不過,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度應是恕道積極前進的表現,而不單是內心的省思。所以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不欲勿施,欲則施於人,恰是恕道進退的兩面。然而,人生於世,所求的都不應只是做與不做的判則。人有目標,有任務,有救國淑世,有但求生活康樂。孔子周遊列國事前者,對派墨子亦是,故云:「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所為事者,即是將理想公開化的恕道表現。
但恕道的積極面其實在生活中就可體現,像是師長對晚輩的提攜指導,是基於對其深切的期許。而這期許,除了是個人的成就,還有對社會的付出。後者也正是師長們對自己的期望。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操宵衣旰食,又不遺餘力地拔擢後學,絕非僅僅是以慈善的角度出力,而是為他相信能培育出一批國家的棟樑,要如范仲淹本身,甚至更優秀。既然最終的目標一致。不如一起為之努力。若夫大我的胸襟,就是在實行恕道。同樣的,當我們在從事公共整潔、公益活動時,便也是在將自己心中對社會的理想付諸行動,與周遭的人一起分享,也算是恕道的範疇了。再加以推廣,事實上凡事有助於人的行為都是在積極地行恕道。換句話說,恕道的施行,是有助於社會的。
是以,從內心到行動,我們都需要恕道,退則以省察自己,進則以看見別人。沒有恕道,就會僵在狹小的自我之中。因此,一個完整的人生,應該活在恕道中,並由恕道來引導進退,迎接生命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