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恕道之根本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作者: 廖品甯
學校: 家齊女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己所不欲的欲字,在禮記中庸裡即是願字。中庸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勿施於人的施字亦作加字講。論語公冶長篇,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馬融注:「加,陵也」。陵是居高臨下之象,有強人所不欲的意思。
在論語里仁篇裡,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說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衛靈公篇,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復:「其恕乎」。此即中國傳統的讀書人所傳習的忠恕之道,或單提一個恕字,稱為恕道。 孔子將恕字教給子貢時,惟恐子貢不知如何在這個字上用工夫,於是加以詮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話是行恕道者的根本依據。
孔子提倡「恕道」,其實佛陀的「慈悲」,耶穌的「博愛」,也是恕道。佛教講「怨親平等」,耶穌講「愛你的敵人」,儒家講「泛愛眾,而親仁」,都是恕道。人與人交往,要靠「恕道」,才能維持長久。朋友之間、夫妻之間,如果沒有「互信互諒」的恕道,如何共同生活?家庭倫理,要靠恕道才能和諧。 當今的社會,我們看到多少家庭,眷屬不和;多少的機關團體,紛爭不斷;但是,我們也看到,多少人在「恕道」之前,握手言歡,盡釋前嫌,那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子貢、曾子皆以恕道而成大賢,吾人仰慕先賢道德,應當以恕道自勵。隨時不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聖訓。己所不欲的事情,不論古今,都是多得難以悉數,日常生活中就可做到,例如噪音是我所不欲,推想他人,必與我同感,因此,我看電視時,即不可放大聲音,開車時不可亂按喇叭,在公園裡不要大聲擴音唱歌或演講。又如水污染、空氣污染、果菜農藥餘毒,都是我所不欲,所以也不會有人所欲,因此,我有工廠,絕不任意排廢水,冒黑煙,我的果菜農藥未消除,不可採收出售。這樣列舉下去,「不可」的事情太多太多。然而愈多「不可」,愈能增進恕道,人與人間,國與國間,宗教與宗教間,愈能化戾氣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恕字的功效由此可見一斑。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襟,懷同理心,寬恕並慈悲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堅持這種原則,即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不將自己不願意接受的加注在他人身上,如此想法若能身體力行,社會得以和諧,世界得以太平,從小我做起,期待正面溫暖的力量散播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