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恕道在不歧視
作者: 陳英立
學校: 台中高工
恕道,就是禮記大學所說的「絜矩之道」,就是子貢所問的「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更是孔子曾說的「吾道一以貫之」的所據,這是中國傳統讀書者一生所戮力下功夫所在。恕道,是吾輩在人生旅途上所應實踐做人做事的根據,看似龐雜實則簡單,一言以蔽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也正是子貢所說的「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意欲無加諸人。」能達到這個境界,就是孟子所說的「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恕道的概念,不僅只在中國文化中存在,也同時見存於西方的社會中。恕道,在不同的世人不同的文化中,都被視為最能解決紛爭的最好途徑。新約聖經上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它提醒我們在要求別人之前,先得反躬自省,檢視一下自己是如何的待人;希臘哲人愛比克泰德則進一步說出「你所要避免的苦難,不要強加給別人」。告訴我們在做事之前,要先退一步,要有同理心,以己心來度他心,這樣的恕道,才能做到泰利斯所要求的「避免作一些別人做了你會責怪的事。」恕道,就是先求諸己再求諸人,要有一顆推己及人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你若厭惡噪音,就應先反省自我:夜深之際,我在書房聆聽的樂音是否打擾了鄰人的美夢?在客廳觀看電視時,音量是否放大了?你若鄙視馬路上飆車及闖紅燈的人,甚至大聲痛斥酒駕,那也該先行檢視自己:騎單車時是否裝備齊全,是否遵行交通守則,沒在車陣中穿梭亂竄,也沒有蛇行,造成他人的不便?你想要一個環保乾淨的地球,更得時時惕勵自己,只要一個舉手之勞,不只是不亂丟,不成為製造垃圾的亂源者,更應進一步,力行節能減碳,做一位人丟我撿的實行者。這樣的你,先從自己出發,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恕道奉行者,但這只是表面,只是一個根本而已。
恕道,還得更深化,從表面的行為深植到內心中,怎麼做?就是「不歧視」,從心態上好好的著手。我們在日常中充滿了許多習而不察的偏見和歧視,因習慣的文化和認知,衍生了不必要的蔑視和嘲笑,這是我們得小心的。說單身女性是「剩女」、說肥胖者是「恐龍」,面對原住民的訕笑,對待友情親暱的同性揶揄為同性戀,在語言、態度上,在族群和群體中,無意中流露出尊貴卑賤和地位的不公平眼色,這都不是恕道的行為。在臉書上,你若不喜歡友朋穢語橫行,也不接受他人對你的炫富或嘲弄,那就該由自己做起,不以嘲諷他人說髒話來耍酷,真心誠意的和人來往。你若不想父母擔憂,就不該因迷戀網路,反過來指責父母落伍、跟不上時代。在捷運上,更應懂得尊重他人,不要做一名「低頭族」,影響了他人。
恕道,在這個新時代中,除了原先的「推己及人」雅量外,更應該深化到內心中,學習尊重他人的不歧視心態,接受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以關懷他人理解他人的「度人」之心而行。這樣的恕道,不但在表面也是在內心,從一個人人平等的人性和態度出發,以不歧視的眼光看待世界,這才是真正的、新時代的「恕」道,也才能達到所謂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