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心
作者: 黃惠鈴
學校: 國立大里高中
「恕」,單單一個字,在我眼中代表的不只僅是我們個人高尚的修為,更是我們整個中國人最崇高的精神涵養。它是一道風景,一道從諸子百家初初萌芽的時候,就被孔子奉為終身貫之的至德要領,千年下來,至今仍不曾褪色。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常免不了一些摩擦,但明明一句「對不起」就能和解的事情,又往往礙於面子,成了最難以啟齒的三個字,於是嫌隙的縫就因此被扯深了,雙方僵持不下,誰也不讓,唯恐讓了步,就長了他人的志氣,滅了自己的威風,或者覺得原諒了別人就是委屈了自己,讓自己的善良白白被人利用,所以便開始時時刻刻的惦記著該如何報復,才能給對方一點顏色瞧瞧,於是仇恨就這麼誕生了,悄然無息的攀踞在心頭。
其實,何必心心念念著的都是報復,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呢?雨果曾說過:「最高貴的復仇就是寬恕」可不是嗎?冤冤相報何時才能終了?寬恕與報復相比,我寧可選擇寬恕,因為寬恕失去的只是不愉快的過去,報復失去的卻是和諧的將來。播下寬恕的種子很容易,但要澆熄仇恨的火苗卻很難,因此適時退一步換來的海闊天空才更顯珍貴,就像冬日後的春風能真正吹開彼此的心扉,吹散那些紛爭,讓它們隨風而逝。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因為犯錯是人的天性,恕道在我們的相處中才更顯重要,一個不懂寬恕的人,會失去別人的尊重,但一個一味寬容的人,也將失去自己的尊嚴。我們不是聖人,也不必做到「以德報怨」的地步,寬容不是縱容,而是求同存異,和而不流。
「恕」字拆開來看就是「如心」,是如如也,平常心也,寬恕是真心包容而不是惺惺作態或欲擒故縱,我們不需要違反自然法則,孔子曾說:「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勉強的原諒並非寬恕,它只是像沙漏一樣,暫時滑溜到我們的心底儲存了,等到下一次的爭執時又被重新翻轉過來,所有往日舊帳又要再次被過濾,再次積累於心底,如此反覆,仇恨的因子終究存在,哪有化干戈為玉帛的一天?
寬恕並不是遺忘傷痛,也不是否認痛苦;不是犧牲自我,也不是一時之興,寬恕是讓一個囚犯獲得自由,那個囚犯就是自己。寬恕是一種拯救,救人也救己,把彼此從埋怨深淵裡給拯救出來,不再深陷仇恨的泥淖;寬恕也是雙靈巧的手,能解開彼此間難纏的死結,終歸化為一次默契的擊掌,或握手言和。
如果說我們的生命是一座花園,那麼就別先急著築起圍欄,開條小徑也讓別人沾染你的芬芳吧,馬克吐溫說過:「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恕」是啊,何況只是讓別人嗅一嗅花香呢?別老是急著拒人於千里之外,道歉的話固然很難說出口,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留個機會:如果你與別人的交流只剩一座獨木橋,那便用寬廣的氣度去增寬這生命的橋梁;如果你和他人的連結只是一粒小鈕釦,那便用寬闊的胸襟去拉長這生命的半徑,還有什麼事情解決不了呢?寬恕,有時並不需要語言,會心的一笑,很多微不足道的糾紛就在嘴角輕輕的一揚中煙消雲散了,所以,請掛上你燦爛的微笑,用「恕道」來一笑泯恩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