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陽光總在寬恕後

作者: 陳彥珈

學校: 中科實驗高級中學

        在論語衛靈公曾紀載著這麼一段話―子貢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其後弟子曾參更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闡述孔子對恕的看重!恕,是儒家精神之脊隨,更是中華文化五千年來傳承的道德梁柱。然而傳承至今,又有多少人深入一探它的內涵,多少人真正實踐它的理想?


        現在的社會,人們往往被「私」、「自」、「利」模糊了雙眼,封閉了內心,看不清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寬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簡單的道理,卻無人知曉,如同汪洋之中的一片浮木,底下無知的人們,卻未伸出手握緊它。商人之間的利慾糾結,政壇上的勾心鬥角,人與人之間的猜疑陷害。轉眼之間,整片城市被烏雲所遮蔽,被黑暗所覆蓋,理由竟是「不懂得寬恕他人」,導致內心形成一到枷鎖,想逃也逃不掉,昧於私心而忘了公義,使黑暗更加濃烈,禁錮了心靈。


        曾經在偶然中讀過一則故事,內容是這樣敘述著――一個在偏遠地區教書的小學老師,出了一個作業給她的學生們,「想一想過去前一個禮拜內誰曾得罪過你、惹你生氣,那麼就在放學後到河邊撿石頭。假如他犯的錯大,就挑大顆一點的;錯的是小就撿小顆的,並把那個人的名子用便利貼在石子上。每天上學,背著你們的戰利品來上學。」一開始,學生們回響熱烈,興高采烈地執行此項任務。但漸漸地,他們厭倦了石子的重量,厭倦了石子不斷增加,這項任務,成為一個惱人的折磨。當老師聽到學生們的抱怨,語重心長地說到:「那就放下這些代表著別人過犯的石頭吧」看到學生們的訝異,她接著又說:「學習寬恕別人的過犯,不要把它當寶一樣的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時間久了,任誰也受不了…」經由次的任務,孩子們的心裏的烙印下寬恕的影子,更希望他們能帶著它一輩子,陪伴他們的人生旅程。這篇故事是我非常欣賞的一則,短短的,卻寓意深重。的確,再多的怨恨、妒忌,在我們的心底累積越多越久,只是不斷為我們的心劃上一道道的傷痕,讓我們的心蒙上更深更深的灰,關上了名為寬恕的門,看著傷痕累累的自己。唯有打開內心的枷鎖,才能品味世界真正美好的味道;唯有離開囚住自己的牢籠,才能看到更藍更寬廣的天空;唯有寬恕了他人,才能讓自己的心自由!在杏林子的現代寓言中,日日春提到: :「我開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因為懂得適時的體諒他人,原諒過錯,方能使自己的人生處處陽光普照,每一天都有如春天降臨般美好!


        寬恕 ,是道德原則的基石,是個人修身的起點,更是世間人與人相處的一道聯繫。讓自己學會走這一步,走向更加和平歡樂的一切。學會寬恕別人,而不是寬待自己。恕道,乃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唯有好好地實踐它、維護它、愛護它,才能讓它根深蒂固,讓我們的社會邁向更美好的未來,讓我們都能享受沐浴陽光下的溫暖。

© 2023 by Uniting Church Arizo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