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滋長心中的恕道
作者:陳子勤
學校: 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
有一個信念,它源自於心。兩千年前便奔流在華夏民族的血液之中,跨越時代的藩籬,至今仍流漾在人們的心底。它,能化干戈為玉帛,在暴戾處展現一分從容,於難堪間流露一種成熟醞釀的從容不迫。它的存在,是上天賜予我們人際溝通的橋梁,那就是──恕。
孔子在廣袤的沃土為華夏民族播下「恕」的種苗,以時間的長河灌溉,以芸芸的善行滋養,在歷史的風雨中茁壯,於眾人的見證 下含苞綻放。或許人生,就像夜間火車窗外飛逝的景物,而恕道,彷彿是軌道旁閃爍的燈光,伴隨著溫暖與光芒,指引著我們的方向,讓我們在這漫漫長路上不時瞥見自己的倒影,不忘我們的本心,汩汩地奔流著恕的脈動。
東方的智者講求恕道,西方亦然。舊約聖經中提到:「不可報仇,也不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宗教的哲理包裹著上帝的愛,對恕道的闡發似乎多添了點寬容與諒解。如果要說西方歷史,總不免戰爭的腥風血雨、王族的鬥爭奪權,但歷史的步調在十七世紀小小地轉了個彎。恕道萌芽於眾多學者為人民爭取的人權之中,正因為感同身受而樂於付出,竭心盡力而成就後世的幸福。
恕,像一條堅韌而不可或缺的繩索。它維繫起人與人之間的橋樑,連接了社會的溫情,構築出理想世界的藍圖。人們因實踐「恕」的精神而不凡,世界因傳遞「恕」的芬芳而美好。陳樹菊女士僅國小畢業,曾因坎坷的成長歷程而對現實感到不滿,但她走上了「恕」的大道,無私地奉獻於這需要恕道浸潤的社會。她的偉大,在於讓我們看見真正的溫暖,讓我們了解「為他人點燈,第一個照亮的,即是自己。」
如果我是數百年前漂泊於汪洋的帆船,恕道宛如夜空中的繁星,指引我前往正確的航道;如果我是展翅翱翔的鷹隼,恕道猶如抬升的氣流,協助我盤旋於無際的蒼穹;如果我是河岸邊粗糙的石礫,恕道彷彿是奔騰的洪流,砥礪我鋒利的稜角,轉變為圓滑溫潤的鵝卵。它是準則,是助益,是淬煉的收穫,是仁心所琢磨的本質。它無所不在,不分中外,無關宗教,跨越了過去與未來。它是如此的重要,它是仁人所貫徹的「恕道」。在這日漸冷漠的社會,需要你我殷勤澆灌心中「恕」的根苗,使「恕道」伸展繁茂廣闊的枝葉,清涼每一顆焦灼怨憤的心靈,庇蔭弱勢族群的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