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恕道—人生處世的智慧與美德

作者:邱宇勳

學校: 高雄市立高雄高工

        論語衛靈公篇載,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論語里仁篇載,曾參解釋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話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見忠恕之道,是孔門的至德要道,更是中國人一生奉行的處世之道,孔子的這句名言,被後世稱為“恕道”。這個‘恕’就是寬容,將心比心,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稱為一種道德品行的典範,並能促進人類的和平及社會的和諧。

       朱子又以「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要推己及人,首當盡己之心,才能行最佳之實。因為恕道是能近取譬之道,而最切近者,莫如近取諸身。心為身之主,仁為心之法,所謂近取諸身,即是盡己之心,盡己之仁。本於仁而無自欺便是忠,推而行之便是恕,故恕道即行仁的方法。言傳身教,就是古聖先賢忠言之所以能流傳中外至今的核心價值。
  
        「人非聖賢,孰人無過」沒有人是完美的,若能知錯改錯勇於改過,或者原諒別人的過失,不但可以讓自己更有智慧的往前走,不被過去所牽絆;更能讓彼此不因小錯小誤而影響情誼,並可以從錯誤中提醒自我,在失敗中及時警惕自己。寬容是一種道德修養,寬容是一種悲憫情懷,寬容是一種智慧表態,寬容也是一種愛的表現 。寬容的人能夠理解人之難,補人之短,寬容的人能夠揚人之長處,諒人之過。一顆寬容的心,一顆善良的心,可以播下快樂的種子,就會收穫快樂的心。以前總認為堅持會讓我們變強大,但是漸漸長大後才發現,讓我們強大的,是放下,而‘恕道’最難處,就是放下。能捨處得捨,難捨處更需學習捨,捨得捨得,有捨有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當我們選擇了放下,選擇就變多了,生命也變得更加寬廣,有時後如果我們能捨棄自己的固執、狹隘,有可能得到的會更多。「有則惜福,無則知足」,得、失、取、捨,就是人生一門永遠都在學習的學問與功課。

        學校教育的目的,除了學習有用知識以外,也在培養人格和情操,並教導正確的價值觀和讓學生交到好朋友,資優應是質優,質優更應含品優。「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紀曉嵐曾說:「得意時勿太快意,失意時勿太快口」有時無意的失言,傷了人破壞雙方的感情而不自知,「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善良是最好的品德,而能尊重更是一種奇妙的感覺,會讓人更加自重自愛。得饒人處且饒人,忠厚傳家久,古有明訓。原諒生活的遺憾、不足、傷害及不完美。面對缺憾,不再糾纏停留,瀟灑轉身而去;走過一場煩惱,走了一回自己。學會寬容與諒解,讓你的生活減少煩惱;學會奉獻與同理心,讓你的生活充滿希望與陽光。

        混亂的年代,台灣需要新的思考、新的力量,大家團結同心、明辨善惡,及靜定的決策,所有的痛苦都會過去,期待的美麗會留下,生命充滿篤定、從容、自信、成功,在所有的挫折過程裡,學會成長及寬恕。在我的志工服務經驗中,因大家都是義務自發性的行動,但終究非本業或專業,或多或少都會有出錯或意見相左時,但本著服務他人及善意,大都能互相體諒,彼此支援分工合作,這就是實現‘恕道’的精神。「讓別人快樂是種慈悲,讓自己快樂是一種智慧」,社會的價值可以因時代的變遷而翻轉、世界的昨是今非可以因科技的發展而顛倒,而中國人千年奉行的‘恕道’確實是可以讓人安靜而能成就大事的智慧與道德。

© 2023 by Uniting Church Arizo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