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同」有路,「恕」為梯

作者: 陳沛寗

學校: 新北市立錦和高中

        無論是古希臘聖賢倡言的「烏托邦」,亦或是禮記禮運篇中令人悠然神往的「大同世界」,一直是人類心之所嚮、努力不輟卻始終難窺堂奧的夢想國。


        文明積數千年之遞嬗、傳承,翻開史冊,一頁頁盡是勾心鬥角不斷、兵燹戰禍不絕的斑斑血淚。時至今日,儘管網路、通訊科技無遠弗屆,連繫更加便捷、緊密,但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距離卻日益疏遠;物質文明愈是蓬勃昌盛,現代人的心田卻是日見荒蕪。究其緣由,不僅是人類自私、貪婪、爭勇、好勝的天性使然,更因一味追求物質享受與科技進步的資本主義當道下,「唯物」、「利己」、「功利」等唯我獨尊的思想蔚然成風,非但不能我為人人,更無不奢望人人為我。試想,如此的社會如此文明,豈能不人人你爭我奪?國與國之間,又豈能不爭端、戰亂層出不窮?


        一切都肇因於不為對方設想。舉凡個人處於大、小團體之中,國家居於攘攘寰宇之間,喜怨愛恨、好惡恩仇的關係何等錯綜複雜?如果少了「相助、相讓」與「互信、互諒」的精神和態度,所思、所為全是有我無他,如何避免動輒針鋒相對?又如何不會因為芥末小事便即劍拔弩張?


        就像大家都討厭噪音,但自己看電視恣意調高音量或塞車亂按喇叭的時候,可曾想過別人也同樣厭惡?另如佛教教人「慈悲」、耶穌要世人「愛你的敵人」、抑或回教教義「天課」所講的「施捨」,都是教化世人要在不同面向以不同方式行仁施愛,但若無法相互理解、諒解並容忍彼此差異,宗教之間或小或大的紛爭與仇視自然永無休止。


        凡事為人設想的恕道不存,無論烏托邦或大同世界,終只是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而已。
論語禮仁篇裡,孔子曾言:「吾道一以貫之」;衛靈公篇之中,聖人答覆子貢所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疑問時,更直截了當回以「其恕乎」。影響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傳承最深遠的儒家思想,向來標榜「仁」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原則;而奉仁為其中心思想的至聖先師,更以「恕」作為施行仁的方法標竿。由此可知,恕道才是邁向和平世界理想國度的不二法門。


        無論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消極面的自我要求,或「推己及人」的積極利他,甚或是和天地萬物相生共存的「民胞物與」,恕道種種面向就像級級高升層層相連的一道道階梯,引領著全人類攀向看似遙不可及,實則近在方寸之間的大同世界。


        欲實踐看似空泛的恕道,就要先踏穩「明、忠、仁、容」四塊基石。明恕,在於瞭解和體諒;忠恕則是竭盡一己之力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仁恕強調凡遇事、對人都應一本仁民愛物的惻隱之心;容恕不僅讓人要有包容異議、「異」見的雅量,更要進一步懂得忍讓、學會寬恕。這些迥異於諸多自私人性的高尚情操,端賴於不斷修身養性。正如孟子盡心篇所言:「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由勉強行恕點滴做起,日積月累聚沙成塔,自然能進而暢行大道。


        大同世界不是夢。哪怕蒼穹莽莽天河迢迢,只要人人從「心」做起,踩著「明、忠、仁、容」恕道的階梯一步一腳印,大同之路,終在你我心中。

© 2023 by Uniting Church Arizo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