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己及人,曰恕
作者:蔣欣妤
學校:國立台南女子高級中學
恕道,乃合抱大樹之根;乃千里深洋之源,乃擎天支地之柱。自古儒者以仁人自許,與忠為伍,以禮法匡天下,究其根柢,一以恕為本,方能居廣居、立正位、行大道。何謂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道即是推己及人的忠厚之心。
恕道,而立己身。俗話說得好:「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放寬心胸,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不但放大自己生命的格局,更鋪造一座座的橋,橋上傳送溫暖關懷與包容,橋下是一己雲影共徘徊的生命活水。看,不賣的盧凶馬的庾公,殺死兩頭蛇的孫叔敖,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更是君子仁心宅厚、俯仰無怍的坦蕩。再看,全壘打王王貞治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不只是球場上的紀錄,更是他一貫的低姿態,從不露出勝利者的驕傲—不在別人落魄失意時得意張狂;不在別人跌倒時誇耀自己成功的喜悅,這一份細膩體恤,正是恕道的展現!
恕道,而立人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恕道立己身、正己心,而後推及人的積極表現。有對年輕夫妻合力經營餐館,卻門可羅雀,在他倆心灰意冷時,偶然讀到嚴長壽先生的書,燃起希望和力量,鼓足勇氣寄出求助信。出乎意料地,素昧平生的嚴長壽先生讀後,火速派一流的廚師前往關心,從室內設計到碗盤選置;從烹飪技巧到菜色調配,無不傾囊相授,之後,小餐館人潮湧進,生意興隆。這就是立己立人的恕道,嚴長壽先生,雖是威嚴如獅子的總裁,卻有推己及人的柔軟心,成就他做自己和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恕道,而立國。古時大禹治水,傳頌至今,大禹與河水搏鬥,除了闢河引水的機智與巧思,「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更為人景仰。所謂「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大禹秉持著見人受難己身同苦的心情,揮別家鄉,去營造全人類的福祉,這一揮別,就是十三年的光陰。孟子以為禹以四海為壑,相較於戰國時候諸侯以鄰為壑的自私自利,偉大得多,其恕所及,早已超越一國一地。能夠苦民所苦,以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治國,才是深得民心的為政者。
恕道,而平天下。若是「思想異則不共戴天」,世界上一場場宗教迫害與衝突,自然引爆。自尼祿焚燬羅馬城到三十年戰爭的殘酷;從希特勒大肆屠殺猶太人到九一一事件震驚社會,不都是世界中心論的優越思想主義,蒙蔽了恕道「己欲立而立人」的同理心和包容心,而使血洗歷史。反觀,西洋史上著名的《南特詔令》,因為宗教的寬容,開創了和平的大時代。懂得恕道的尊重,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大同世界就非遙不可及!
論語雍也篇云:「能近取譬,可說仁之方也已。」實踐恕道,就從日常生活做起,從近取譬,以己心,度人心,念茲在茲,身體力行,以之修身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畢竟生命這一首交響曲,沒有人能獨自演奏,它需要一個樂團的和諧演出,以恕道為基調,才能奏出最美的樂章。有了恕道,世界這片汪洋更浩瀚,天地間的大樹枝繁葉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