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恕道的力量

作者:王翊宸

學校:國立屏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這是一份剪報內容,記載著民國八十九年一件少年鬥毆的社會事件,一位游姓少年被另一名楊姓少年殘暴的殺了。他的母親傷痛欲絕,但在庭上見到殺死獨子的兇手竟然毫無悔意,悲痛與憤怒讓她誓死復仇。之後多次出庭,她都在手袋裏藏了刀子和農藥,後來更因不服法官的審判而拿着刀子直奔楊家,準備與他們同歸於盡。但在楊姓少年服刑三年後,首次有人探訪,那訪客竟是游媽媽!之後兩年,楊姓少年定期寫信向她報告自己的情況,每逢過節,還寄上親製的賀卡。服刑期滿後,楊姓少年急於工作賺錢,期望能儘快償還判決的和解金給游媽媽,游媽媽卻苦勸他要繼續讀書。經過多番困苦與努力,游媽媽與楊媽媽一起參加他的高中畢業禮,之後他更考上了大學的餐飲系。究竟是什麼力量改變了本該是悲劇的結局?相信大家都會歸結於游媽媽的『寬恕』。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西方哲學家伏爾泰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稱為『人類的法典』。這句話不僅被寫入了1793年的法國憲法,也被寫進了1993年的《全球倫理宣言》。中西雙方都推崇恕道,恕的重要,不言而喻。


        然而我們更想要進一步探究的是『恕道』的力量是什麼?何以能逆轉勝。個人認為首先它是一種明辨事理、大是大非的力量,我們都瞭解寬恕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是非沒有弄清楚,怎麼饒恕人?善惡沒有分清楚,怎麼饒恕人?「恕」讓人對人性、對自己,對別人有深度的了解,看得通透;因為通透,才能幫助我們懂得放下。因為放得下,我們才能騰出空間來欣賞別人。如此才能說服自己的理智寬恕別人。


        其次它是一種善待自己的力量,用寬恕去處理生命的傷痕,及早止血,再現生機。報復常是一種關係的破損,寬恕別人是一種解脫的行動,不再把自己依附在別人身上,寬恕其實是善待自己的良方,快樂因分享而增加,痛苦因分擔而減少。
還有它是戰勝自己恨意的力量,越是細閱有關「寬恕」這個議題的資料,心裡越是會詢問一個問題:究竟我們當中又會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戰勝自己,放下仇恨,享受心靈上的平靜喜悅呢?「寬恕」真的不容易,但卻讓我們的生命得以提升,寬恕非但不以惡報惡,更是以善勝惡,亦即進一步以恩慈對待傷害自己的人,絕對是知易行難的道理。能戰勝自己的恨意的艱難關卡,還有什麼事情能難倒我們的嗎?「寬恕」不僅是包含著理解和原諒,還顯示出一個人的氣度和力量。


        最後它是是一股強大的軟實力,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看到白人對待黑人不公平的種種政策及傷害,始終保持一種寬容態度,堅持以和平非暴力方式抗爭,不僅受到黑人的敬重,同時也感動了白人,從而使黑人的地位得以改善。馬丁‧路德‧金就是擁有這種從心而發的寬容之心,寬恕欺壓黑人的人,使他成為了一位世界敬仰的偉人。印度聖雄甘地、緬甸的翁山蘇姬、南非的曼德拉,何嘗不是如此的印證「恕」的力量!


        有人說這是個黑暗的年代,也有人說這是個光明的年代。有人說這是個紛爭的年代,也有人說這是個和諧的年代。究竟你是處於哪個境地,端看您對恕道的踐行如何?

© 2023 by Uniting Church Arizo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