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明之道――恕

作者: 江甫晏

學校: 新竹女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數千年前孔老夫子的諄諄訓誨,是中華民族無盡尊崇的美德,是紐約聯合國大廳中高懸的圭臬,是「恕」最淺顯的闡述。「恕」,並非只是高遠不可企及的理想,也非故作豁達的紙上談兵,孔子勸戒弟子奉行「忠恕」,佛陀勉勵信徒長存「慈悲」,耶穌昭示世人施予「博愛」,都是「恕」最溫柔的展現。


        戰國時期,藺相如對於將軍廉頗的無禮給予寬容,使國家不致內亂,造就了千古流傳之「將相和」的佳話;西元的開始,「救世主」耶穌基督降臨人世,醫治病苦喚醒人心,最終卻遭被操弄的無知人類釘死於十字架,但他選擇了原諒,並以他的鮮血洗滌人類背負的罪孽;征服者對於被統治地區的文化和信仰抱持尊重,締造了空前絕後的大波斯帝國、涵養璀璨文明的大唐盛世。歷史的借鏡時時提點著我們,「恕」的實踐,源自於同理心。若能站在他人立場,設身處地的為其著想,人類的文明將展現無限可能。


        將「恕」的觀念植入家庭,多些體貼,少點抱怨,雞毛蒜皮、枝微末節的小事將不致成為點燃爭戰的導火線;在職場中,力行 「所惡於上也,無以使下;所惡於下也,無以事上」的準則,且對事不對人,體諒因忠於自身角色而與我對立者,必能為自己贏得敬重,行事順遂;人際關係方面,「將心比心」將使你遠離睚眥必報、咄咄逼人的處世模式,進退分寸拿捏得宜,左右逢源、得道多助。


        曾經,我也是朋友眼中得理不饒人的「恰查某」。剛開始,我總抱持「有『理』走遍天下」的心態,凡事爭論到底,經常忘記顧慮旁人的觀感,以致身邊親近的朋友越來越少。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中,被好友點出這個不自覺的毛病,讓我開始很認真的反省與改進。


        實行恕道對於生活的助益甚大,但「恕」的真意絕非一味的不責與不咎。我們不能主動要求別人原諒我的過錯,那不但成了逃避責任與後果的藉口,也將成為阻卻進步的絆腳石;我們不能要求法官對罪大惡極的囚徒給予宥恕,身為一名執法者,代表著社會公平與正義最堅實的準則,不容輕易的動搖;我們不能要求在水深火熱之中掙扎求生的人民對無理的暴政給予包容,此時的退讓與忍氣吞聲,都可能構成明日挾架於頸上的利刃。這些浮濫的「恕」不但無法被稱為美德,更是一種羞恥的罪惡。


        當然,光是寬容和尊重,尚不足以完整的描繪「恕」的理念,這樣簡單的一個字裡,其實還蘊藏著「推己及人」的意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除了自己努力邁開大步,也不忘提攜、幫助踏在同一條路上的同伴,所謂「君子有成人之美」即是如此。而這樣的行為,雖看似白白的送給了他人好處,但回頭檢視,絕對有利無弊。就如同兩人共乘一船,讓對方站得穩,自己也不致搖晃;為夜行中的人點燈,光明也同時照耀著點燈的人。


       「恕」,是人生中一門不可或缺的課題,是一種成熟人格的展現,也是圓融處世的方針。直到現在,我仍然非常感謝那位友人對我的提醒,也期許自己能深入體會「恕」的真意,努力實踐,盡一己之力,使這世界更加輝煌燦爛。

© 2023 by Uniting Church Arizo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