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恕道的實踐

作者: 葉仙方

學校: 新竹市立女子高級中學

        第一眼看到「恕道」二字,一般人最先想到的,想必是「寬恕」、「饒恕」等詞彙。然而,「恕道」並不僅止於寬恕──更準確的說,「寬恕」也只是「恕道」的一部分而已。其實,它還有更寬廣的意涵,值得我們細細探究。


        所謂的「恕道」,是指「以仁愛之心待人」。即使做不到時常行善,也應該要有同理心,不要把「惡」加諸到他人身上,就如同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乃是根源於儒家所標榜的「仁」的精神。因為心存恕道,便能約束自身的行為,並且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別人得罪自己時,能夠寬恕對方,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此一來,就可以減少與他人之間的摩擦,甚至化戾氣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但是,「恕」並不是濫用同情心。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想要;你認為是好的,未必人人都是同樣的想法。因此,「同理心」就很重要了。先設想他人的立場,才能明白別人真正需要的是甚麼,再思考自己可以做甚麼、應該怎麼做。也就是說,恕道,並不是盲目執行的。有時,或許會因判斷錯誤而犯錯,但也不要因此而裹足不前。適當的反省、吸取教訓及經驗後,下一次,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讓自己的修養也更上一層樓。


        而恕道最重要的,是「推己及人」。不傷害他人,只是消極的做法,先賢們最推崇的,還是積極的濟世。就如孔子、孟子等思想家,明明可以自己過得舒心適意,無須理會亂世造成的諸多紛紛擾擾;但他們卻不肯獨善其身,而希望能夠兼善天下,道途奔走,抱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匡世濟俗。他們並不是嘴上說說,指使別人該怎麼做,而是在教誨他人的過程中,也不斷的身體力行,貫徹他們所奉行的道。也因此,許多人慕名而遠來向他們討教;也因此,他們的精神流傳萬代,影響後世的人們。


        然而,恕道精神並非只存在於古聖先賢身上。不要認為只有千百年前的偉人才能實踐恕道,而畫地自限,覺得自己無法企及,便將恕道束諸高閣。在我們身邊不乏默默實踐恕道的例子。從小被迫失學的陳樹菊女士,因為不希望別的孩子有跟她一樣的遭遇,便把自己多年辛苦賣菜,一點一滴存下來的四百五十萬全數捐獻出去。此項義行感動了無數的人,不僅讓她聲名遠播,許多人紛紛效法,散播更多的愛心。由此可知,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實踐恕道。


        恕道的實踐來自於內心的體悟。從不傷害別人、不帶給別人麻煩的「同理心」,到行善、散播愛心、誠心濟世的「兼善天下」,都是源自內心的涵養。也許有人會認為,所謂的「恕道」只是一種消極的退避,因而不以為然。然而,他們卻不曾想過,如果自己不先釋出善意,又如何能期待別人對你好呢?對別人的要求,必須先從己身做起。孟子曾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貫徹恕道,最容易達到儒家所追求的「仁」的境界,若人人皆確實執行恕道,必能建立一個充滿仁德的世界。


        將「恕道」銘刻心中吧!時時提醒自己將心比心,立人達人。不需計較別人做了多少,只要自己踏實做去,終有一日,你的影響力將如湖心漣漪陣陣擴散,如花朵綻放香氣遠播,薰染周遭的人,皆心存恕道。

© 2023 by Uniting Church Arizo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