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心比心,世界更有心
作者: 潘意馨
學校: 國立基隆女子高級中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的恕道,用四個字來解釋就是「將心比心」自己不喜歡的,千萬不可以施加在別人身上:自己不想做的,千萬不可以強迫別人去做,雖然說實行「恕道」有許多不同的路徑,不管是什麼路徑,只要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是一種「恕道」的表現。
其實臺灣有個很好的例子,「她」曾經躍上時代雜誌的百大人物,她不是曾雅妮,更不是林書豪,她是台東賣菜阿嬤「陳樹菊」為善不欲人知,默默的將賣菜所得的微薄收入,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聚沙成塔,然後捐給需要的人。說真的,第一次聽到時覺得她有點傻,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卻把他所有的積蓄都捐了出去,但是隨著知識漸長,我懂了,她只是發揮自己「恕道」的精神,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不為沽名釣譽,只為了能讓有困難的人可以過得和正常人一樣。雖然我做不到像他那樣的「推己及人」但是我知道我能做的不單單只是袖手旁觀。
即使我做不到像陳樹菊一樣的程度,但是我可以盡我所能。於是我利用不用補習的空檔參與了志工的活動,在那一天我幫忙打掃,幫忙搬東西,服務獨居老人,雖然很累,回到家後兩腿都僵直了,可是我卻覺得很充實,那種充實感就好像念了數萬本書的感覺,平常在書上,看各種行行色色的人,教我們如何將心比心,可是真正做過後,我發現說來簡單做來難,一定要真正去做過後才會知道。即使我現在懂了,但是在我心裡仍有一個遺憾,那就是當時年少無知沒有將心比心,所以寫了一篇文章去詆毀我的好朋友。
現在想來,雖然她當時沒有當面表達,但是他的心裡應該很難過,因為我的一時情緒化,寫了一些不堪入目的話,例如說長得像排泄物、身上有陳年汙垢甚至無中生有的罪名,那些文字,那篇文章,如果主角換成是我,我一定會覺得無地自容 ,甚至會覺得我是不是消失好了?自從那件事情後我們得友情降到冰點,之後升上國中,升上高中,我們都沒有再聯絡過,雖然我好幾次打開通訊錄,想要撥電話,可是我的手卻擱淺在半空中,怎麼按也按不下去。所以我現在做每件事前都會三思而後行,和別人相處也會將心比心,不讓這種遺憾再次上演。
「將心比心」這四個字,很奇妙,雖然看似簡單,但卻不簡單,雖然看似困難,但卻不困難,只要你肯去觸摸他,只要你肯去瞭解他,只要你肯去實行他,你將會發現,自己看似甚麼都沒有得到,但是實質上得到的卻是最多的!也會覺得,這個世界,變得不在冷漠了,而是變得陽光溫暖和煦。